 |
会议信息查询 |
 |
|
 |
会议推荐酒店 |
 |
|
 |
考察游记 |
 |
|
 |
旅游推荐线路 |
 |
|
 |
考察指南 |
 |
|
|
来源:同济大学新闻网 |
编辑者:湖南会议专员 |
浏览:395 次 |
发布:2012-03-01 20:30:0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我校召开。会议由“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办公室主办,共收到口头和展板报告摘要92份,包括3个大会邀请报告和58个分会场口头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济大学等43个国内单位,以及美国缅因大学、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6个海外单位的298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我校汪品先院士、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研究员、厦门大学戴民汉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边缘海与海陆相互作用——南海深部计划的全球视角”、“南海的岩浆异常及其与全球海洋岩石圈中热点的比较”、“Why South China Sea is a source to the atmospheric CO2?”的大会邀请报告,从多种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介绍了南海形成演变过程中的现象及其存在的科学问题,并提出研究思路。汪品先院士在报告中从边缘海的地质与地理概念、边缘海与海陆相互作用、南海深部研究的全球意义以及南海深部计划的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提出南海深部计划是从全球视角开展边缘海与海陆相互作用的研究,应用国际合作推进工作,以世界高度作为目标,力争为世界边缘海的研究树立典型。 在“构造与岩浆活动”、“沉积与古海洋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三组专题报告中,2010-2011两年间获得资助的24个项目汇报了研究内容和执行方案及阶段性研究成果。专家们提出科学问题,并围绕拟开展的研究设想展开讨论。 此外,会议还专门安排了“南海大洋钻探(IODP)”和“南海现代过程观测”讨论专题,海内外知名专家围绕南海大洋钻探的主要科学问题、站位建议和实施方案,以及南海现代过程观测的关键地点、观测方法和工具等进行了广泛研讨,为南海深部计划关键科学问题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了解,南海深部计划正在争取落实“蛟龙号”南海科学深潜航次和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航次。“蛟龙号”是我国自行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去年在东太平洋成功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5188米,今后几年有望执行南海深部计划的海底研究任务。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航次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洋壳玄武岩样品,计划通过中国和IODP共同出资来实施。 “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于2010年7月正式立项,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计划。该计划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探测海盆,揭示南海的深海过程及其演变,再造边缘海的“生命史”,从而为边缘海的演变树立起系统研究的典范。其科学目标包括:通过重新测量南海洋壳磁异常、研究深海火山链,重新认识南海海底扩张及其前后的演变史;通过现代深海过程观测和深海沉积的分析,揭示南海底层流的变迁,验证海盆演化历史,以及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通过海底水文观测与各项分析,认识南海深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演变;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资源与环境效应。该研究计划预计执行期为8年(2011-2018),总经费为1.5亿元,资助项目类别包括“重点支持项目”、“培育项目”和“集成项目”。2010-2011两年共批准资助项目24项,包括19个“重点支持项目”和5个“培育项目”,总资助经费为7835万元。
湖南省会议接待服务中心摘自同济大学新闻网
|
|
 |
旅游热门景点 |
 |
|
 |
会议礼品 |
 |
|
|